![]() 日志正文
|
||
司马光和史浩:司马光是中国古代圣贤,是宋朝的强硬派,史浩是宋朝贤相,也是主战派,宋朝重文轻武,军事战略家不多,司马光和史浩算是杰出的军事战略家。司马光的军事功绩强于冲锋陷阵的将领,战略功绩不是靠数人头来判断的,首先是战略谋划和建军强军方面,司马光组建强大的弓手军和武装百姓在农闲军训,增强了宋朝的军事战争能力,进行贸易禁运切断西夏战略物资来源,这是真正能不战而屈人之兵,在战略上取胜,扭转了宋朝割地兵败、内忧外患的困局,让辽夏敬畏,所以李心传和吕中评价宋朝治世最强的是元祐之治。在南宋史浩继承了司马光的战略方针,他在首次担任宰相时就能提高扩充民众武装,司马倬在房州派遣乡兵两千配合荀琛等民兵收复邓州,在宋军北伐的三个主要方向,西线和东线都兵败,仅有中路的民兵乡兵取胜,这更像现代毛主席评价的人民是胜利之本,人民战争才是最强的战斗力。而东西两线的兵败更体现岳飞评价的武将怕死的困境。金国当时已经是金世宗继位贤君统治:稳定朝政,恢复团结,已经不宜北伐,但是朝廷中主战派分裂,激进派对史浩这样的稳健派排挤,史浩罢黜,最终进行了冒险的北伐,结果兵败议和,遭受不必要的损失。史浩派人去北方发动人民,但是耿京起义失败,辛弃疾逃亡南方,随后司马通国也被害,起义谋划未果,在这样的情况下,史浩劝谏慎重出兵,和司马光当年劝谏不要发动对西夏战争同样,都是不赞同军事冒险,把史浩误解为投降派是错误的。激进派发动北伐也不是扩大和依靠人民武装,没有增援司马倬等乡兵、民兵的力量,从中路进攻,而是在淮北那些有利于北方骑兵作战的平原进攻,结果可想而知。史浩最先提出为赵鼎、李光、岳飞平反,举荐了陆游,是稳健的主战派,也是有谋略的战略家,懂得人心向背和战略计谋,虽然被罢黜,但妥协派割地议和的企图也受到主战派的抵制,司马倬等收复邓州也拒绝交还金国。司马伋出使和金国侍卫比赛射箭也获胜,都体现宋朝主战派在战略和战术、外交上都是保持强势,促成史浩在后来再次复相,赵鼎被平反,岳飞也恢复名誉谥号武穆,直到淳熙八年金国仍要求宋朝履行不平等条约,交出邓州等地和纳贡岁币,可见主战派抵制投降是成功了,宋孝宗是最崇拜司马光,也尊敬老师史浩,所以才有了后世评价的乾淳之治。
最后修改于 2020-08-15 11:17
阅读(?)评论(0)
|
||
评论
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